正文标题
如何吸引风险投资?
现如今,创业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然而,创业需要资金,甚至需要很多的资金,好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很多愿意给人资金,帮助创业者成功的“天使”。
风险投资者,顾名思义,其投资是有一定风险的,他们通过一定数量项目的投资,让盈利项目的利润来弥补亏损项目的亏损,并还取得正收益为最终利润,这里除了希望盈利项目尽可能的取得高利润之外,还在于尽量少投会亏损的项目,为此投资者总会有一些评判标准,来规避可能的风险,同样的,创业者要想吸引到风投,创业的项目越符合评判标准,越容易得到投资。
那么,通常能够吸引风投的条件有哪些呢?
首先,项目本身所处的行业空间应该足够大,大的空间才有足够的想象力,如果行业空间很小,即使市场占有率很高,充其量也没多少营业额,自然很难有大利润,一个没有利润空间的项目,还能吸引到风投吗?他们投资也是为了赚钱呀。
其次,项目所处行业最好处在一个爆发式增长期,也即通常所说的处在风口上,雷军说的“处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此看来,项目所处的行业最好是新兴的,新兴的行业一片蓝海,不像成熟的行业,竞争往往已经白热化了,参与其中很难有作为,也没有增长空间。
再有,象那种已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证明了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并且是可复制的,在单元模型上已经摸索出成功的经验的,要得到风投就比较容易,因为投资者已经看到了希望,自然很乐意投资,这种项目很多时候,风险投资甚至是主动上门要投的,资本毕竟是逐利的嘛。
当然,对于那些项目还没一撇,甚至仅仅是一个想法一个蓝图,而能够吸引人来投的,创始人或团队一定有过人之处的,人家投资是投人的,可见,操作项目的人才是关键,你的人品才华,总是在生活中创业中,熠熠生辉的。
愿大家做好人,多学习,积极进取,相信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有所建树的!
相关阅读:
如何吸引风险投资并把公司做大做强?
在中国,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比达到60%,创造了一半的税收收入,解决了90%的成也就业问题,但是它们的死亡率高达98%、平均寿命仅为2.9年,最重要的原因是缺钱、缺资源。
然而尴尬的是,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仍然高度依赖内容融资(依靠自身资金积累),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民营经济所能获得的贷款资源非常有限。
随着近年来风险投资如火如荼,活跃的投资机构已经上万家,管理的资本量达到7万亿,中小企业仿佛看到了赖以“续命”的曙光,都希望成为被选择的那一个。无论是从资金的角度还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风险投资都可以说是中小企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助推力”。
然而不得不认清的事实是,近两年投资圈马太效应依然十分明显,据统计,2017年,10%的项目拿走了90%的钱,资金依旧向着头部项目靠拢,创业公司的上市比例仅有1%。
那么问题来了,对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吸引风险投资并把公司做大做强呢?在上海交大CMBA《商业计划与引进风投》这门课中,王晓明教授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一)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中小企业首先得明白风险投资机构在选择企业时重点关注哪些要素。在课堂上,王晓明教授将这些要素归纳为四大点:
一、门槛高
所谓门槛高就是指企业有着强大的护城河优势。比如,技术门槛可以提高进入壁垒,保护技术的独占性,也是能够吸引创业投资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让企业过分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关键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前景广阔的独特产品或服务。再如,政策或商业模式也能提高壁垒,那些受惠于政策的垄断性企业,以及像拼多多这样都独特商业模式的品牌。
二、产业创新
要知道,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唯有不断创新的产业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在这里,创新又可分为三种模式:
(1)整合型——整合不同行业优势行程创新,如农业矿业上下游整合、机电一体化等。
(2)连接型——起连接、沟通不同行业的作用,如软件、系统集成等。
(3)改进型——从传统产业改进、演化而来,如现代物流业等。
三、高成长性
项目具有高成长性,企业才有投资价值,风险投资才有可能获得高额回报。这里,高成长性主要体现在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利润空间。
四、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广义上企业的综合素质或能力,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体现在:
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整合区域与全球资源能力。
(二)话说回来,风险投资机构的分类又千差万别,从小作坊到大资管,业务内涵和外延、投资范围和类别均有所不同,中小企业又该如何选择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风投机构呢?
按照王晓明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投资堪比婚姻,要双向考察,选择适合自己的——“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因为这不是简单的融资,而是选择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随意更慎之又慎。在物色风投机构时,概括来说,企业首先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功课:
规模:账面的资金余额和未来规划投资偏好:早期、pre-IPO期专业领域偏好和风格经营理念是否一致对行业的认识理解人才和团队的特点过往业绩、实力、品牌影响力、人脉关系同时,王教授提醒,在选择风投机构时,价格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但不应该是唯一的考虑。中小企业更要考虑投资者所带来的附加值,长期来看对企业的影响如何等等。
企业选择风险投资,最终的目标是上市,走向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实现全体股东共赢的局面。所以企业要认真测算每个阶段的融资规模和未来效用,引入投资的资金并非多多益善,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
课堂上,王晓明教授还着重讲解了风险投资运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投资条款清单(Term Sheet)的签订,也称投资意向书/框架协议/风险投资协议。他指出,项目经过初步筛选与创业者面谈后,如果投资人认为该项目有潜在投资价值,就会进一步与创业企业签订《投资条款清单》,也只有完成这个步骤,才算真正有投资意向,就像婚姻中的订婚仪式。
虽然签署投资条款清单(Term Sheet)并不意味着双方最后一定能达成正式的投资协议,但只有对清单中约定的条件达成一致,投资交易才能继续执行最终完成。
同时,因为涉及很多条款,在Term Sheet签订环节,王晓明教授还强调了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1)头等舱原则——即“先上先下”,趋利避害,在重大决策和利益面前都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比如在平衡不同轮股东之间的关系时,这一原则非常有效,除非双方投资成本相同。
(2)二人分蛋糕原则——“甲乙谁操刀,蛋糕都先对方挑”,即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可能解决了。
王晓明教授的《商业计划与引进风投》这门课程,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了解风投背后的逻辑链条,在全新的创投生态圈懂得如何为自身的企业加码,从而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商业挑战与机遇。
本门课程王晓明教授从做好商业计划书的方法入手,综合剖析了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盈利模式、运作流程及关键点,最后从专业投资者的视角为同学们洞悉,风投机构选择项目的秘诀以及初创公司如何赢得风险投资,使得同学们受益匪浅。如何您也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本运作感兴趣,欢迎参加上海交大CMBA公开体验课,名额有限,报名从速哦!
报名方式,点击下方链接